“姐姐,我的好姐姐,我找了你50年!我就想说一声‘谢谢’!”近日,身在无锡市羊尖镇的温玉美老人接到了来自山东省济宁市徐东涛老人的电话,在确认身份后,两位古稀老人通过视频电话泣不成声,而温玉美的思绪也回到了50年前的那个雨夜。
温玉美展示徐东涛寄来的相片,心中充满了喜悦。
雨夜的“救命”,是雨水也是汗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医生,医生,快去看看城里来的孩子吧,他的腿已经不能下床了。”1973年一个闷热夏天的夜,昏黄灯光下的卫生站里一位老乡喘着粗气焦急万分。那天值班的卫生员,是年仅20岁的温玉美。
温玉美,1968年毕业后在济南军区工程兵司令部当卫生兵,后被派往农场卫生所,这位老乡来自一里地外的鱼台县李集村。“报告马医生,有个病人需要出诊,我来做好准备工作!”操着一口青岛话的温玉美立即向军医报告,并准备好了出诊箱。
逼仄阴暗的平房里,一个清瘦的小伙子蜷缩在铺子上呻吟,旁边的大妈正一边用蒲扇帮他赶着蚊虫,一边帮他擦着头上的汗:“他插队住在我家,前几日喊腿疼,后来发高热,昨个儿开始拉肚子呕吐,现在已经下不了床了。他才18岁啊,医生你救救他!”
“应该是炭疽病,但是他这个情况很严重了,恐怕要转为败血症了!”马军医看了看因疼痛而蜷缩成一团的徐东涛,腿部皮肤因肿胀而变得透明,有的地方新长出成群小水疱,有的地方已结了黑炭似的干痂,“小温,消毒的手术刀、高锰酸钾稀释溶液,先把脓血弄干净,再去打盆干净的水。老乡你们先出去等吧!”
外面雷声轰鸣,闪电将里里外外忙碌的温玉美的脸照得格外清晰,的确良布衬衣紧贴在身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
600公里外的寻找,50年从未间断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温玉美每天背着出诊箱,到村上为徐东涛擦洗伤口,打四环素针,还采了金银花草煮成水,让老乡帮小徐擦洗。这一里多的地,温玉美来来回回走了不知道多少遍,连村口的黄狗看到她,都知道摇着尾巴欢快地领路了。
很快,徐东涛的病情有了好转——可以下床站立了。温玉美又向上级汇报情况,将小徐送往了县医院进行专业治疗。
1974年4月,温玉美跟随丈夫转业到了无锡县针织厂,成为了一名厂医;1975年徐东涛也结束上山下乡的日子,回到了济宁县城成为了光荣的人民教师。
热心开朗的温玉美,很快融入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无锡羊尖小镇的百姓们也喜欢极了这个漂亮热情的青岛姑娘。
1997年,县针织厂转制改革,50岁的温玉美没有等来退休,直接光荣下岗了。生性开朗乐观的温医生,随即又参加起了社区的党务工作,作为小组支部书记的她,在外带着一帮老党员学习党的新政策、慰问走访困难户、当好美丽乡村建设志愿者,在家还要照顾腿脚不便的婆婆,这一晃就是十多年。
在这期间,温玉美自己也患上了乳腺癌二期,乐观开朗的她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继续参与党务工作,她的坚强、善良、乐观感染了邻里乡亲,也因此数次当选羊尖镇“优秀党务工作者”、锡山区人大代表、无锡市“五好家庭”、“好媳妇”、“最美家庭”。
在这五十年里,生活和美的温玉美并不知道,远在600公里外的济宁,当初她医治的那个18岁男孩徐东涛正在四处找寻那位青岛姑娘!
冲不淡的感恩心,剪不断的鱼水情
“对不起,1975年1月部队转编了,我们这儿没有叫温玉美的。”“对不起,我们青岛军转办没有接到温玉美的档案。”“对不起,我没有小温的电话。”“对不起…”“对不起…”
“我不想听‘对不起’啊,我只想说一声‘谢谢’!”徐东涛内心在呐喊,几十年的找寻,青涩的小伙早已两鬓花白,但他没有放弃,依旧每年前往济南军区打听温玉美的消息。
皇天不负苦心人,偶然的机会徐东涛找到了温玉美的老首长,96岁高龄的邵锡礼,他对这个美丽热情的青岛姑娘记忆犹新:“当初是我帮她介绍了对象,她可能跟着丈夫转业到无锡去了。”仅此一句,让徐东涛又燃起来希望,几经辗转,通过无锡市锡山区转复军人办公室联系到了温玉美,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两位古稀老人隔着屏幕回忆过往,一位是转业军人、一位是人民教师,在最美好的年岁里,他们听党话跟党走,去部队、下农村,他们没有高光时刻,只有平凡人生。
在这个文明蔚然成风的新时代,或许我们不用说“感谢”,就能感受生活中的爱与暖,这一声非要说出口的“谢谢”,定是刻骨铭心。从孔孟之乡到泰伯故里的这600公里,从风貌正茂到白发苍颜的这50年,扯不断的鱼水情、冲不淡的感恩心,这大抵就是最朴素的双向奔赴的初心吧。
通讯员 李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建波
校对 王菲